大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伍少安点名通报能预防处分被打白条 [复制链接]

1#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

伍少安:点名通报能预防处分被打白条


中央纪委日前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包括黑龙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等在内的多名领导干部受到*纪和*纪处分。与中央纪委之前三次通报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通报不仅人数更多,而且对违规违纪干部直接点名。(12月18日新华)


直接点名,这在中央纪委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中尚属首次。点名通报能够获得人们的赞誉,是因为此前的不点名通报惯例,存在的弊端太突出。赞誉的言语中,蕴含着一个热切的期望不点名通报成为历史。


上海*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地方上常有不点名批评、隐约点名批评的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公务员群体真切地体会到体制的护犊情深,犯了错误,连名字都不点,问责的鞭子真是高高地举起又轻轻地放下。这种惯例,给外界的印象是假问责,给公务员群体的感觉则是体制是庇护自己人的。孩子被溺爱的后果,是成为败家子;官员被溺爱的后果,则是胆子越来越大,不断透支*府形象。


不点名,庇护了官员,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官员是纳税人养的,官员的权力源自人民群众的授予,官员的表现如何,特别是哪个官员犯了错误,人民群众有权知情。如汤啸天所说,不点名,对社会公众而言,如同雾里看花,要凭猜测、打听去知晓是哪个部门、哪些人违规违纪了。想知道谁违规违纪,还要靠猜,这像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吗?


从效果上来看,关起门来处分的效率已经严重打折。不点名通报,谁违纪只有家人和同事知道,社会监督机制相当于被冻结了,于是乎,处分也就会揉捏成白条。一个月前华商报报道,商洛市纪委对两年间发出的176份纪律处分进行抽查,发现有15个处分决定被打白条有的没有进档案,有的没公开宣布,有的照样当先进,有的被撤职却没有执行。这样的处分,无威慑力可言。


点名通报后,即使处分不进入内部档案,体制内官员有意庇护也没法办到。谁违纪违规一旦通报,就白纸黑字地进入公众视野,社会监督机制已经启动,谁也没法抹去这个污点。


管控问题官员需要一个制度,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又要追求管控效率,防止问责处分被虚化。点名通报应当成为一个硬性规定,各级*府在自己的站和相应的媒体公布名单。另外,还得规定官员复出程序,明确哪一种问题官员可以复出,哪一种官员不能复出,能够复出要经过多长时间考验,需要经过哪些环节考验,等等。否则,像以往一些官员虽然被公开问责,过后则不明不白地复出,这对反腐工作的强力推进则是个障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