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家栖鼠的生物学及习性
l家栖鼠种类及鉴别特征
l家栖鼠的危害
l家栖鼠数量调查方法
l常用灭鼠剂
l家栖鼠控制技术
l抗凝血灭鼠剂中毒预防
l防鼠工程
第一节家栖鼠的生物学及习性
图1小家鼠和褐家鼠
1生活史
家栖鼠是指栖息在人居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和财产的鼠类,在中国主要有*胸鼠、褐家鼠、小家鼠三种。家栖鼠的生长发育很快。幼鼠出生的头2个月主要生活在窝巢内,随后即能跟随母鼠离巢活动。性成熟早,一般不到3个月,3-9个月龄是家栖鼠类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随后活动能力逐渐减弱,18个月龄的个体即失去活动能力。褐家鼠和*胸鼠的平均寿命为6-7个月,很少能超过2年。小家鼠的寿命更短,平均寿命大约为天。家栖鼠类的繁殖力很强,主要表现在性成熟早,妊娠期短,分娩后可立即发情,全年大部分时间都能繁殖,胎仔数多等。
图2家栖鼠感觉器官适应黑暗环境,视力较差,嗅觉、味觉、触觉发达
2感觉
家栖鼠类的感觉器官很发达。可利用敏锐的嗅觉去寻食求偶,并进行个体间的联系。鼠类经常在活动的路线上留下尿和生殖分泌物,鼠类沿着这些有特殊气味的路线活动,形成光滑的鼠道。家栖鼠类的眼睛适应夜视,对物体的移动很敏感,但视力很差,且为色盲。鼠类敏锐的味觉给灭鼠带来很大的困难,配制毒饵的粮食必须新鲜干净,灭鼠剂含量要准确均匀,否则容易引起拒食达到预期效果。鼠类的听觉非常发达,能判断声音的来源,并可感知45千周的超声波,鼠类本身也能发出超声波,幼鼠睁眼前就靠发出的超声波和回音回巢。家栖鼠类的触觉非常发达,在黑暗复杂的环境中不断重复利用刚毛、触须的感觉活动判断方向,形成一条熟悉的跑道。
图3家栖鼠类有一对非常尖锐的门齿,终生生长,大部分的建筑材料都能遭到鼠类的破坏。嗅觉、味觉、触觉发达
3活动能力
褐家鼠常掘土打洞营巢,在没有其他场所可以隐蔽时,*胸鼠和小家鼠也会打洞。三种家栖鼠都善于攀登,但*胸鼠和小家鼠比褐家鼠更善于攀登。鼠类经常攀登砖墙和其他表面粗糙的物体,通常利用建筑之间的电线和管道做通道。家栖鼠类有一对非常尖锐的门齿,大部分的建筑材料都能遭到鼠类的破坏。三种家栖鼠都善于游泳,其中褐家鼠水性最好。褐家鼠可以被视为一种半水生的动物,喜生活在河岸溪流边、沼泽地带、下水道和水稻田中。常可通过马桶潜入建筑物内。在没有褐家鼠的地方,*胸鼠也能在下水道中生活。
图4家栖鼠暂时回避新出现的物体的习性,叫做新物反应
4生态行为
家栖鼠类主要在夜间活动,*昏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觅食高峰。两种大家鼠,特别是*胸鼠,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恐惧回避行为。家鼠熟悉的环境中出现过去未曾有过的物体(包括食物),家鼠是首先探查而不触及,甚至避开。随后再次接近,靠近新物,并做好随时逃逸的准备,反复探查直至熟悉。这种暂时回避新出现的物体的习性,叫做新物反应。小家鼠没有这种新物反应,喜欢接近新发现的目标。
*胸鼠喜栖息于高层隐蔽的场所,如屋顶、树和灌木丛上,地面喜生活在堆放垃圾和杂物堆的场所以及货场和下水道内。褐家鼠喜栖息于温度
稳定潮湿的地方,鼠洞多建在屋基的周围、垃圾堆道路的两旁路面下,另外地下室、墙基、下水道、船坞、港口码头以及河岸的冲积地,也是褐家鼠喜欢的栖息地;小家鼠喜栖息于干燥、食源近的场所,由于体形小,常在墙基、仓库、货物堆和保温层内打洞筑巢。
家栖鼠类都是杂食动物,褐家鼠和*胸鼠的食性很广,可吃各种谷物、肉类、水果、垃圾、动物粪便,小家鼠喜吃高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褐家鼠和*胸鼠每日需饮水15-30ml,缺水不能生存,小家鼠对水需求量很少。家栖鼠类的栖息场所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因环境而异。褐家鼠和*胸鼠有时一个晚上奔走-米获取食物,但通常只在30余米范围内活动;小家鼠的活动范围只有几米,最长的活动距离也只有30余米。
鼠类有强烈的探索行为,常常远离巢区去探索新的更好的栖息地,但往往在几天内又返回原来熟悉的巢区。栖息地是鼠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栖息地受到干扰或被破坏,鼠类即会被迫迁移到其他地点。在温带,鼠类有季节性的迁移,春季从室内迁往田野,冬季又迁回室内。高层和大型建筑物中鼠类也有类似的迁移现象。例如,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和旅馆酒店的*胸鼠一年有几度在冷暖场所之间往返迁移。灭鼠前扰乱鼠类的栖息地,会立即引发鼠类的迁移,影响灭鼠效果。一处栖息地完全被消除,鼠类即向四周扩散。同样,一个局部地区彻底灭鼠或是鼠密度超过鼠容纳限量时,也会引起扩散迁移。
鼠类在探索环境的同时,也尝试环境中的食物。开始时取食量很少,每次尝试时间的间隔较长。随取食量逐渐增加,间隔时间也不断缩短。鼠类的这种摄食行为对毒饵灭鼠、特别是急性灭鼠剂的灭鼠造成很大的困难。鼠类摄食行为的另一种表现是搬拖食物,褐家鼠一天可以搬拖数公斤食物隐藏在洞内或其他隐蔽的场所。灭鼠时最好用粉状或小颗粒的毒饵,以免被鼠类拖走。
5种群特征
家栖鼠类的种群,一般每年都有季节性的波动。种群密度在早春时最低,随着天气转暖及庄稼生长,在秋季又达到高峰,天气寒冷后又下降,呈单峰型。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夏季种群密度有一个低谷呈双峰型。同时出现季节性迁移,春夏由室内迁移到田野,秋冬又向室内迁移。
家栖鼠类种群大小是由鼠类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动力三个种群动力所决定的。鼠类的这些种群动力受自然环境、天敌和种内斗争三种因素的限制。
种群自然环境主要包括食物来源、水和隐蔽性等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城市,家栖鼠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储存的食物和生活垃圾,粮食、食品、饲料加工厂、仓库内鼠类的食物最为丰富。这些场所粮食、食品和饲料贮存的方法是鼠患存在与否和危害严重程度的关键。垃圾是城市鼠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垃圾不仅为鼠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也满足其对水的需求。
城市有许多鼠类的隐蔽场所,例如破旧的建筑和排水系统,一些新建筑物中的夹墙、暗道,各种生活设施的管道,沟渠、河岸、墙缝以及堆积建材和货物的场地,都有鼠类隐蔽和筑巢的场所。
天敌和疾病是鼠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家栖鼠类最大的天敌是人,也就是我们防制鼠患所采取的毒杀和捕杀。猫、狗作为家栖鼠类的天敌的作用越来越值得怀疑。城市养猫户和不养猫户之间鼠密度没有明显差异。许多鼠类的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在鼠类种群中引起非常严重的兽疫流行,可使大批鼠类死亡。但是使用这些致病微生物灭鼠,会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不安全,灭鼠效果也不好。
动物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远胜过种间斗争。物种的最大敌人是同种而不是异种动物。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个体间对食物、水和生活空间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竞争日益剧烈,个体间的搏斗加剧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出生率的下降。种群密度增高时,个体间大部分时间花在领地的防卫和争斗上。受伤的个体容易得病死亡,互相争斗也破坏了种群的社会结构,导致幼鼠和未成年个体的死亡。同时迫使种群中从属个体的迁出,留下的个体由于内分泌的失调,繁殖力受到抑制,生存能力下降。在自然情况下种内斗争是一个重要的种群限制因素。
第二节家栖鼠的种类及鉴别特征
图5褐家鼠体形粗大,栖息在各类建筑物及居民区底层、地下室,亦能攀登上层。常出没于垃圾堆、下水道、河湖沿岸及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
1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
别名:大家鼠、沟鼠、挪威鼠体形粗大,体长约-mm,体重约60-g。口鼻钝圆,被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尾毛短而稀疏,尾上面黑褐,下面灰白。耳短而圆,向前遮盖不到眼部。尾长短于体长。后足粗大,前后足背面白色。乳头6对,即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部3对。褐家鼠的繁殖力很强,雌
鼠受孕后,21-22天后就能分娩。产后即可受孕,每胎平均7-10仔,最多可达23只。幼鼠3个月龄即可交配繁殖,生态寿命约2年。
褐家鼠是家、野两栖鼠种。除了栖息在各类建筑物及居民区底层地下室外,亦能攀登上层。常出没于垃圾堆、下水道、河湖沿岸及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褐家鼠有明显的室内外季节迁移现象。在北方,每年4月天气较暖后,由室内迁居室外;到10月天气较冷后,又迁回室内。主要在夜间活动。警惕性高,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因此,在人类干扰较少的地方,布放毒饵或投放捕鼠器灭鼠,常收效较少。所以先投放无毒前饵或投放慢性灭鼠剂,可收到理想灭效。
图6*胸鼠体形中等,较纤细,善攀登,多匿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在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还可沿铁丝、电缆而行。
2*胸鼠(Rattusflavipectus)
别名:*腹鼠、尾鼠、屋顶鼠。体形中等,体长约-mm,体重约60-g。与褐家鼠比较,体较纤细。背毛*褐色,腹毛棕*色,尾毛上下部色相同。耳大且薄,向前遮盖上眼部。尾长大于体长。口鼻尖长,后足细长,前足背面中央毛色暗灰,后足背面白色。乳头5对即胸部2对,鼠蹊部3对。*胸鼠一年四季繁殖,每年可产3-4窝,每胎平均5-7仔,最多达16只,怀孕期与哺乳期与褐家鼠相似。出生后的幼鼠约3个月性成熟,生态寿命约1年多。
*胸鼠善攀登,多匿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在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还可沿铁丝、电缆而行。夜间活动,*昏和黎明前为两个活动高峰,但白天有时也出现,在室外有时也能捕到,行为习性与褐家鼠相似,都有明显的新物反应。食性较广,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含水量较高的食物对其有更强的诱惑力。
图7小家鼠体形较小,喜栖息于干燥、离食物近的隐蔽场所,每个昼夜平均需出外数十次觅食。
3小家鼠(Musmusculus)
别名:小鼠、小老鼠、小耗子。体形较小,体长一般60-90mm,体重约7-20g,口鼻长而尖。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略短。毛色变化较大,栖居野外及农田周围住宅区的体毛偏*褐色;栖居在城镇内的,多偏灰褐色。背毛灰褐色;背腹毛间一般无明显界限。尾毛短而稀疏,背腹色相同。
小家鼠繁殖力强,在适宜条件下,一年四季能繁殖,年产5-7窝,每窝平均产仔4-6只(最多可达16只)。产后不久,母鼠又可受孕,妊娠期19天,幼鼠2个月龄性成熟。性成熟后生命最旺盛期约天,生态寿命不到一年。
小家鼠喜栖息于干燥、离食物近的隐蔽场所,如柜子、棉絮、衣物、厨房、仓库以及杂物堆积处。常在仓库保温层打洞或在破箱抽屉中筑巢,巢材为破布、纸屑等。野外喜栖于田埂和草丛间。昼夜活动,虽然有*昏和黎明两个活动高峰,但在室内白天常见到外出觅食。小家鼠食量约2-3克,但每次出外摄食量只有0.1克,所以每个昼夜平均需出外数十次觅食,并且有常常变更觅食场所的习性。因此,在鼠活动范围内若用毒饵灭鼠,则投放毒饵应采取堆多量少的原则。小家鼠对环境中出现的新物无回避行为,喜接近新发现的目标,因此用鼠夹及鼠笼容易捕杀。
图8黑线姬鼠体形比小家鼠稍大,背毛棕褐色,中央有一条黑色或深色纵纹。多栖息于田埂、菜园、墓地、沟渠及防风林旁边,常随农作物的轮作和季节变更而进行迁移活动。
4黑线姬鼠(Apldemusagrarius)
别名:田姬鼠体形比小家鼠大,体长65-mm,尾长等于或短于体长。耳短,向前拉不及眼,后足长约20mm。乳头4对,即胸部2对,鼠蹊部2对。背毛棕褐色,中央有一条黑色或深色纵纹,腹面四肢内侧白色。尾两色,背面暗棕色,腹面污白色。黑线姬鼠每年能繁殖3-4次,每胎平均5-9仔,最多达12只。北方地区每年只有一个繁殖峰(8月份最高),但在南方,每年有春(3-4月)、秋(8-9月)两个繁殖峰,后峰高于前峰。出生于春季的鼠两个月即性成熟,但出生于秋季的鼠要长达5-7个月。黑线姬鼠生态寿命最长约一年。
黑线姬鼠在农业区多栖息于田埂、菜园、墓地、沟渠及防风林旁边,常随农作物的轮作和季节变更而进行迁移活动。春季主要栖息于各种小春作物、蔬菜地,夏季多迁到高埂地,河渠旁、旱地作物间,秋季则迁于成熟作物田地内,冬季多迁往坟地、菜地、荒地、土堆及室内。
黑线姬鼠夜间活动,有*昏和黎明两个活动高峰,但白天也出洞觅食,下午明显多于上午。食性杂,以淀粉类食物为主,也摄食各种果实种子。
褐家鼠、*胸鼠、小家鼠三种家栖鼠外观特征比较和粪便特征比较分别见
图9臭鼩鼱是食虫目动物,体型较小、细长,四肢细,吻尖,有不愉快气味。栖息在田野、沼泽和湖泊边的灌丛、竹林、草丛中,亦栖息于居民区,尤喜厨房、库房的阴暗潮湿处,不善攀登,行动较慢,性凶好斗。
5臭鼩鼱(Suncusmurinus)
别名:食虫鼠、臭老鼠食虫目动物,体型较小,体重40-50g,体长10-12cm,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基部粗而,末端细。体细长,四肢细,吻尖,耳圆大,近乎裸露。尾部毛短,夹有稀疏的长毛。须多。全身有短细而柔软的密毛,足毛和尾毛较稀,有乳头3对。周身除背面略带浅棕外,均呈烟灰色,有光泽。体侧中央有腺体,分泌*白色粘液,有不愉快气味。腺体处毛细短,并成束状。它主要分布于南方。
臭鼩鼱栖息在田野、沼泽和湖泊边的灌丛、竹林、草丛中,亦栖息于居民区。尤喜厨房、库房的阴暗潮湿处,沟渠中亦有踪迹。它的活动随季节和食物而异,白天、夜晚均有活动。受惊时可由臭腺分泌臭液以自卫,猫一般不捕食。它不善攀登,行动较慢,性凶好斗。
臭鼩鼱以昆虫、蠕虫等为主要食物,食量大,亦食植物种子及果实如芭蕉。臭鼩鼱每年繁殖2次,每胎2-7仔。在用一般方法灭鼠后,臭鼩鼱因对鼠药耐力大且对谷物毒饵取食少,死亡率低,相对数量上升,甚至成为优势种。
第三节家栖鼠的的危害
鼠类可以直接把致病微生物传给人,或通过体外寄生虫病原体将间接传给人,起传播媒介和保菌作用。现已知道家栖鼠类至少能传播35种疾病,我国鼠传疾病主要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鼠源性斑疹伤寒、血吸虫病等。在鼠传疾病中,现在危害最大的为肾综合症出血热。50年代至80年代,发病和病死人数急剧上升,到90年代初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病死率虽有下降,但发病人数仍居高不下。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多宿主性,其中与鼠有关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年发病人数不低于肾综合症出血热,但由于波动大,突然出现的强流行可造成很大的损失。
鼠类对粮食的损害尤为严重,但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全世界储存粮食遭受鼠害的损失占收获量的5%,发展中国家更高,达15%-20%。
鼠类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是在电力方面。鼠类常常进入配电室引起短路造成停电事故,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危害的主要方式:啃咬电缆绝缘材料,或窜入变压器中,引起短路甚至引发火灾;走近高压线时,由于强磁场感应,会击穿、烧毁电器设备。
另外家鼠对建筑、家具、电器、衣物、纸币、档案、单据、书籍、文物等的危害都是经常性的。对养殖业的危害也相当严重,此外老鼠咬伤儿童老人等也屡有所闻。
第四节家栖鼠数量调查方法
鼠类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对人的危害程度,与其数量密切相关,而鼠类的数量常以其种群密度来衡量。所谓密度,即鼠类在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的数量。单位面积或空间,视鼠种和环境等条件而不同,如每公顷、每百间房等等。只有在数量调查的基础上,方能对灭鼠效果进行评价,对种群数量变动开展预测预报。
图10鼠夹是最常用的捕鼠工具,室内一般15平方米放置1个,室外间隔10米-15米放置1个,晚放晨收
1捕鼠法
最常用的捕鼠工具为鼠夹(铁板或木板)、鼠笼和弓形夹。鼠夹用于家鼠和中小型野鼠,尤其是夜间活动或鼠洞不易发现、洞穴不典型的种类。在居民区内,每间房按15平方米计算,布鼠夹一个,大房间按每15平方米面积布放一个,仓库沿墙根每
10米布放一个。鼠夹的踏板一端靠墙,夹身水平与墙成直角。晚放晨收,以花生米、油饼等为诱饵(同类老鼠调查时应固定一种诱饵),计算每夹每夜所捕获的鼠数即捕获率,作为鼠密度。其中,鼠夹已击发但夹上无鼠,或夹上仅有鼠毛、鼠尾等不危及生命的部位者,定为无效夹,不计入捕获鼠数。如鼠夹上有鼠头或大块鼠皮,可证明鼠已死亡,列为有效夹,亦将鼠头视为捕获鼠数。
以鼠笼作为捕鼠工具,也可仿照上法计算,但夹与笼的捕获率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夹的捕获率更高,故二者调查的结果不能对比。
图11查洞法适用于洞穴明显、典型,鼠数与洞数的比例比较稳定的鼠类
2查洞法
适用于洞穴明显、典型,鼠数与洞数的比例比较稳定的鼠类,在一定面积或空间如室内间房、野外1公顷地内,将所有鼠洞堵上,以24小时内被鼠掘开的洞数代表鼠洞数,计算密度。堵洞工作宜在鼠的活动高峰前进行。在野外,洞密度的计算单元为公顷或百米田埂等;在室内,常以每间房(按15平方米计算)为单元。
将查洞法与捕鼠法结合,亦可算出鼠密度。即在调查的范围内,查洞并布放鼠夹,得出鼠数与洞数的比值,一般称为洞口系数。然后,在更大范围内调查,只须查洞而不必捕鼠,将捕鼠数乘以洞口系数可推算出鼠数,算出鼠密度。因洞口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故只能对同种鼠在同样环境中、在相对短的时间里使用。
图12粉迹法一般每间房撒滑石粉2块,面积各为20cm×20cm,紧靠墙根撒布,粉厚2-4mm。大房间按每15平方米面积两块布放,大仓库沿墙根每10米一块,晚上布放,清晨查收。
3查鼠迹法
调查鼠密度时,近年来广泛使用粉迹法。一般每间房撒滑石粉2块,面积各为20cm×20cm,紧靠墙根撒布,粉厚2-4mm。大房间按每15平方米面积两块布放,大仓库沿墙根每10米一块,晚上布放,清晨查收。粉块上有鼠足印或鼠痕者,计为阳性,以每粉块中的阳性块数表示鼠密度。用此法时,正确辨认鼠迹很重要。蟑螂、蜥蜴、潮虫等皆可留下痕迹,统计时应仔细辨认,并将布放不到位或被破坏的粉块从总数中除去,视为无效粉块。
在调查家鼠数量时,尤其是在考核大面积灭鼠成绩时,还可检查门框及家具上的鼠咬痕、尘土及面粉上的足印、鼠类新掘的洞口和新土等等,以每间房中有上述特征的房间数,作为鼠密度。
4直接计数法
此法应在鼠类的活动高峰时期进行,适用于鼠类白天活动较多的开阔地带和房屋。
图13食饵法对家、野鼠均适用,夜间放,早晨查收,以每百堆食饵消失堆数作为鼠密度。
5食饵法
对家、野鼠均适用,室内按每15平方米面积布放两堆,每堆10-20克,投放食饵如花生、稻谷、玉米等;室外沿墙根每10米一堆布放,夜间放,早晨查收,以每百堆食饵消失堆数作为鼠密度。本法简便,但缺点是不能肯定所有消失的食饵都是被鼠拖走。
第五节常用灭鼠剂
1概述
利用毒物来消灭鼠类,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化学的发展,药物迅速成为灭鼠的主要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灭鼠药物进入老鼠体内的途径有二。其一,通过口腔进入胃肠道,发挥作用,这类药物称之为经口毒物或胃肠道毒物;其二,通过呼吸道进入,发挥作用,这类药物称之为熏蒸毒物,或叫毒气。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灭鼠药,往往是指经口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用得最多。
如果从药物的来源划分,灭鼠药物可来自植物、矿物、化学合成产品、微生物。化学合成产品的品种最多,用途最广。
按照传统的观念,灭鼠药物一定是毒物,一旦被食用,必然置鼠于死地。但现在除了毒药以外,还包括了不育剂。美国市场上出售的Epibloc就是一种雄性不育剂,其SD50=1.8mg/kg(指睾丸有明显病变的剂量)。食用过Epibloc的雄鼠,有50%将不能致雌鼠受孕。
药物的毒性是筛选灭鼠剂的重要指标之一。毒物的急性毒力通常用半数致死量或称致死中量(LD50)来表示。这是指受试动物产生一半死亡所需的纯药剂量,实质上是平均致死剂量,单位是mg/kg(毫克药量/公斤体重)。LD50的值越小,毒性越大。根据给药途径,致死中量,(LD50)又分口服、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皮下或腹腔注射等多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猴等。
2作为灭鼠剂的筛选标准
选择毒物作为灭鼠剂,除了首要的条件——毒力大小外,还应考虑如下因素:
1.适口性:鼠对该药配制的毒饵不拒食。
2.有选择性毒力:对老鼠毒力强,对其他动物毒力相对弱。
3.作用时间:作用缓慢,有足够时间让鼠吃够致死剂量,如抗凝血剂。
4.使用浓度:使用浓度小,对人、畜、禽安全。
5.二次中毒:畜、禽和天敌二次中毒的危险性小。
6.解毒:有特效解毒剂或治疗方法。
7.价格便宜,配制方便
3常用胃毒灭鼠剂
经口作用的鼠药,又可依其服药次数的多少分为急性灭鼠剂和慢性灭鼠剂。作用快,只需服用一次或在短时间里连吃几次即可中毒乃至死亡的,称之为急性灭鼠剂,或称单剂量灭鼠剂;二次或多次服用才能中毒乃至死亡的,称之为慢性灭鼠剂,或称多剂量灭鼠剂。
3.1急性灭鼠剂(单剂量灭鼠剂)
急性药物的优点是见效快,鼠类取食一次毒饵即可致死,在农田和野外使用方便。但在使用这类灭鼠剂灭家鼠时,为了提高效果,最好先投前饵,消除它的新物反应,然后再投毒饵,这样效果至少可提高10%。
现在正在使用的急性药有以下几种:
3.1.1磷化锌(Zincphosphide)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是至今仍很有活力的一种无机物灭鼠剂。该药呈黑色或灰黑色粉末,比重大,有明显的大蒜似的气味,不溶于水,遇到酸会分解。产生的磷化氢被动物吸收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对抗胆碱酯酶的作用,对肺、肝、肾、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严重损害。
磷化锌对家鼠口服LD50大约在20-50mg/kg之间,属中等毒性。但因其对家禽的致死中量较小,因此对鸡、鸭等家禽比较危险,灭鼠时要特别注意。
磷化锌虽颜色发黑,又有明显的气味,但它对许多种老鼠的适口性相当好。因此在灭鼠时,大部分鼠在头一回碰到磷化锌毒饵时,都愿意吃,效果往往比较好。但如果老鼠第一次吃过而未被毒死,第二次就不再爱吃。因此,磷化锌不能连续使用,最好每年只用一次。
磷化锌作用快,吃药多的鼠,半个小时后即可死亡,多数死亡时间为3-10小时,且死在洞外的较多。磷化锌对成人的致死量为1-5克。没有特效解毒剂,误食中毒应立即催吐、洗胃,医院治疗。
磷化锌使用浓度为1-3%(家鼠)。生产容易,价格便宜,使用正确时效果较好。
3.1.2毒鼠磷(Phosacetim)
毒鼠磷是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有机磷灭鼠剂。白色粉末,无臭,不溶于水。
毒鼠磷的毒性比较强,对褐家鼠的口服LD50=3.5mg/kg,对鸡的毒性很小,其LD50=0mg/kg,比较安全。但对鹅和鸭却很敏感,LD50分别为8-10mg/kg和14-18mg/kg。
毒鼠磷的适口性尚可。大部分鼠类在第一次碰到时可以接受。其中毒机制和一般有机磷化合物一样,抑制体内胆碱酯酶。鼠类中毒后流口水、出汗、尿多、血压升高、抽筋。中毒较深时,症状剧烈。但因为一般在吃药10小时后才出现症状,所以对灭鼠效果没有太大的影响。阿托品、解磷定是毒鼠磷乃至绝大多数有机磷农药的解毒剂。
毒鼠磷的使用浓度为0.1-1.0%,主要用于杀灭野鼠。
3.1.3灭鼠优(Pyriminil)和灭鼠安(RH-)
这是两种化学结构,外观和毒理都比较接近的灭鼠剂。淡*色晶状粉末,性质稳定。
灭鼠优和灭鼠安除了对达乌尔*鼠和高原鼠兔的毒性不大以外,对其他鼠类毒性都较强,但对非靶动物安全,二次中毒的危险性也较小。
灭鼠优和灭鼠安对野鼠的适口性较好,对家鼠稍差,但不像磷化锌那样容易引起拒食。
灭鼠优和灭鼠安能抑制烟酰胺的代谢,使鼠类出现严重的维生素B缺乏症,后腿瘫痪,行动困难,呼吸衰竭,终致死亡。很多老鼠在出现症状后,爬回洞里缩成一团,慢慢死去,所以洞外死鼠较少。
烟酰胺和胰岛素是解毒剂。
灭鼠优和灭鼠安都是比较安全的灭鼠药,使用浓度通常为0.5%-2%。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价格稍高,效果不够稳定,可重点用在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
3.1.4溴杀灵(Bromethalin)
这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主要用于杀灭家鼠的二苯胺类化合物。淡*色结晶,不溶于水。
溴杀灵对所试啮齿动物的毒力强大,且同时兼有急性和慢性毒力。当服药量多时,呈急性中毒症状,身体震颤,阵发性惊厥、衰竭以至死亡,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18小时;当服药量少时,出现昏睡,后肢乏力,肌肉麻痹,几天后死亡。
溴杀灵的适口性甚佳,明显优于常用的急性灭鼠剂。
溴杀灵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止中枢神经系统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抑制三磷酸腺苷的产生,降低Na+/K+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引起细胞液体充盈,器官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由于颅骨和脊椎骨的限制,脑脊髓压升高,神经受压迫,鞘膜脱落,神经传导减弱,最后死于呼吸衰竭。
溴杀灵的使用浓度一般为0.%。为了取得良好的灭鼠效果,必须保证足够的投饵量,而且让鼠连吃几天。
溴杀灵尚无特效的解毒剂,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误食中毒应对症治理,降低脑压。
3.2已被国家明令禁用的急性药
3.2.1氟乙酸钠(SodiumFluoroacetate;)、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甘氟(Gliftor)
含氟化合物。其中氟乙酸钠曾作为灭鼠剂使用过,也用作内吸性杀虫剂;氟乙酰胺也用作内吸性杀虫、杀蚜剂;甘氟是有机氟灭鼠剂,可通过内吸和皮肤吸收。
氟乙酸钠的毒性极强,对狗亦非常危险,对人、猫也是剧毒。适口性很好,大多数老鼠不但在第一次见到毒饵时会吃,中毒后也不拒食,因此效果好,收效也快。
氟乙酰胺的毒力、适口性、杀灭效果均与氟乙酸钠相当,只是作用慢一些。
甘氟是另一个毒理与氟乙酸钠类似的有机氟灭鼠剂,适口性较好。
由于氟乙酸钠和氟乙酰胺作用快,中毒迅速,没有特效解毒剂;且在老鼠体内相当稳定,不易被分解失效,容易引起二次中毒,甚至三次中毒,已被国家列为明令禁止使用的灭鼠剂。
3.2.2毒鼠强(Tetramine)
又称没鼠命、,属于惊厥性毒剂。它毒力强大,对几种鼠类的致死中量都没有超过1mg/kg,且可被植物内吸,长期存留。
由于毒鼠强的作用太快,如果人误食中毒,简直没有时间抢救,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近年来各地发生的鼠药中毒事件,均是毒鼠强所致。违反国家规定,生产、贩卖、使用这种药的人,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据报道: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毒鼠强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试用。其剂量为5mg/kg,第一日每6小时肌注1次,次日每8小时肌注1次,以后每日1-2次。重度中毒时可增加用量。
3.3慢性灭鼠剂(多剂量灭鼠剂)
就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化学灭鼠剂种类而言,抗凝血剂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有人将此类药物称之为“多剂量灭鼠剂”、“慢性灭鼠剂”、“缓效灭鼠剂”,也有人称之为“安全灭鼠剂”。抗凝血灭鼠剂的出现,被公认为是灭鼠研究的划时代的进展,是防治家鼠最重要的药物。
抗凝血灭鼠剂是一类多次摄食毒饵后,中毒症状迟缓的慢性灭鼠剂。一次取食的LD50很大,多次取食的LD50则很小。因此,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有效方法是饱和投毒法:毒饵必须足够让鼠取食,以后每天检查,吃多少补多少,吃光加倍补充。需多次投饵,投足量毒饵是使用抗凝血剂灭鼠成败的关键。第一代抗凝血剂的使用由于受到下面两个原因的制约而被限制:其一为多次投药的繁琐劳动,其二为长期、连续使用而逐渐引发抗性。这里的“长期”指的是十几年以上。因此,更新换代的产品——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应运而生。第二代抗凝血剂既具有急性药物的毒力,又具有第一代抗凝血剂作用缓慢之优点;既能杀死一般鼠,又能消灭抗性鼠。
抗凝血灭鼠剂依其化学结构的不同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以4-羟基香豆素为母体,另一类以茚满二酮为母体。两类化合物虽然化学结构各异,但作用机制相同。它们都能在鼠体内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K1,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从而导致致命的内出血而死亡。其实,这两个母体,即4-羟基香豆素和1、3-茚满二酮本身并无抗凝血作用,它们只有和适当的基团,在适当的位置上连接之后才有此作用。
抗凝血药物的毒饵浓度通常在0.%-0.%之间。毒饵适口性好、潜伏期长是导致这类药物生物活性极好的两个重要原因。
维生素K1是所有抗凝血灭鼠剂的特效解毒剂。
现将抗凝血灭鼠剂依化学结构的不同而分类介绍如下:
3.3.1羟基香豆素型(Hydroxycoumarins)
3.3.1.1杀鼠灵(Warfarin) 别名华法灵、灭鼠灵、动物香豆素,是第一个被推广使用的慢性药。纯品是白色无臭的结晶粉末,工业产品略带粉色。不溶于水,微溶于醇类和油类,易溶于丙酮、二氧六环。
杀鼠灵不同于任何一种急性药的地方是:多次取食毒饵所产生的毒力,远远超过一次取食毒饵,且每次取食毒饵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48小时。例如取食毒饵一次时,杀鼠灵对褐家鼠的半数致死量高达mg/kg,取食毒饵五次时,半数致死量仅为1mg/kg,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积蓄中毒的范围。因此,杀鼠灵的出现,带来了灭鼠研究的新概念。
杀鼠灵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其主要毒理作用有两个:一是它能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二是能损害毛细血管,使其变脆,容易破漏,从而导致严重内出血而死亡。因为杀鼠灵进入老鼠体内后要进行一段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才能奏效,所以其作用是比较缓慢的。在取食毒饵的头两天,几乎没有症状,一般从第三天开始,内部出血症状出现,老鼠感到虚弱。随着出血的增加,症状越来越重,在第五天至第七天死亡较多。在中毒期间,照样想吃食、虚弱、怕冷、走不动、颤颤悠悠、口渴,有的在服药十多天后才死亡。作用很慢而引起的症状不激烈,尤其是不影响食欲的特点,使杀鼠灵的效果很好。几乎所有的老鼠都会上当。当然,作用很慢也有利于非靶动物中毒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抢救。因为中毒鼠是逐渐衰弱而死的,死前有足够时间爬回洞里,所以外面见到的死鼠不会很多。
杀鼠灵的适口性好。其毒饵的使用浓度:对褐家鼠0.%-0.%,对*胸鼠和小家鼠用0.%-0.05%,舐剂用0.5%-1.0%。浓度超过0.05%时,适口性大减。
狗和猫对杀鼠灵比较敏感,每天吃进2.5mg/kg的药量即有危险;猪对杀鼠灵最敏感,每天吃0.2mg/kg即会毒死。鸡、鸭对杀鼠灵的耐力大,其致死剂量在mg/kg以上,牛和羊每天可耐受mg/kg以上。
3.3.1.2杀鼠迷(Coumatetralyl)拜耳公司在中国销售的商品名为立克命,它和杀鼠灵一样,是香豆素类的抗凝血剂。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于灭鼠,直至如今。*白色结晶,不溶于水,可溶于丙酮、乙醇,微溶于苯和乙醚。
杀鼠迷的急性毒力比杀鼠灵强。褐家鼠一次取食的致死中量为16.5mg/kg,五次取食时为0.3mg/kg,对禽类和鱼类的毒性低。
杀鼠迷只通过胃肠道吸收,适口性比杀鼠灵还要好。习惯使用浓度为0.%,而0.75%母粉可直接作舐剂。
杀鼠迷不仅能消灭一般敏感鼠,还能杀死某些对杀鼠灵产生抗性的老鼠。
3.3.1.3溴敌隆(Bromadiolone)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能杀灭对杀鼠灵有抗性的老鼠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虽仅问世30年,但已成为世界上(包括我国)使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抗凝血剂。溴敌隆为白色粉末,不溶于水,溶于酒精、丙酮。溴敌隆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40-60℃)、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下都耐贮存。
溴敌隆毒力强大,其急性毒力比杀鼠灵高倍,因此是具有单剂量特点的抗凝血灭鼠剂。其大鼠急性口服LD50=1.mg/kg,小鼠急性口服LD50=1.75mg/kg。使用溴敌隆灭鼠,不仅不需要急性杀鼠剂必须投放的前饵,而且只需1-3天即可产生高效,省时、省力,这是第一代抗凝血剂不能与之比拟的。
溴敌隆毒饵的适口性很好,有选择性摄食试验表明,褐家鼠的毒饵消耗量为68.4%,毒杀比为20/20;小家鼠的毒饵消耗量为43.6%,毒杀比为20/20。
家禽对溴敌隆比对杀鼠灵或氯敌鼠敏感一些,因此在饲养场使用时应特别小心。
溴敌隆毒饵的浓度一般为0.%。用C14标记的溴敌隆对大白鼠试验,胃管给药,剂量5mg/kg,4天后89.84%的溴敌隆均随粪便排出体外,体内残留不到10%,其余均已变成代谢产物,二次中毒的危险性很小。
3.3.1.4大隆(Brodifacoum) 大隆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复杂,除了有香豆素的基本结构外,还加上了杀鼠迷和溴敌隆的部分结构,成为结构较为复杂,合成成本高的灭鼠剂。大隆为*白色粉末,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无臭,相当稳定。
大隆是抗凝血剂中毒力最强的一种,对受试的啮齿动物的急性口服LD50都没有超过1mg/kg。这种毒力不仅超过了第一代抗凝血剂,也超过了大部分急性药。因此使用大隆,只需投毒一次即可收到很好的杀灭效果。大隆能有效杀灭抗性鼠,属典型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大隆通过胃肠道吸收,适口性好,鼠类不拒食毒饵。采用0.%大隆毒饵作无选择性试验。小白鼠连续取食2天,死亡率达到%;取食0.%的杀鼠灵毒饵、0.05%敌鼠钠盐毒饵和0.%的杀鼠迷毒饵的各组,连续取食6天,而死亡率却只有80%-96%,未达到%。
在某些饲养场,采用0.%的大隆毒饵连续4-6天饱和投饵,灭鼠效果可达98%以上。
由于大隆的急性毒力太大,是杀鼠灵的倍,使用时对非靶动物很危险,要慎重使用。
虽然大隆的急性毒力强,但它的作用速度仍然很慢。如果按照抗凝血剂的饱和投毒法投饵,势必导致毒饵消耗量大,造成浪费。为解决此问题,有人提出:在用大隆灭鼠时,采用间断投饵法,也就是在第一次投饵后,隔4-7天再投一次。这样,第一次吃到毒饵的老鼠,到第二次投毒时已经发病甚至死亡,不会再消耗毒饵。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毒饵,还可减少二次中毒。因为那些被毒死的老鼠,体内的大隆不致于超量太多。
大隆的价格较高,是导致它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有一种结构类似大隆的药叫鼠得克(Difenacoum)。鼠得克仅在分子结构上比大隆少了一个溴原子(Br),毒力却大幅下降,因此在溴敌隆和大隆出现后,已被部分淘汰。
3.3.1.5杀它仗(Flocoumafen) 杀它仗是年才获专利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杀它仗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与大隆近似,不同的是分子中不含溴原子而改为了氟原子,其急性和慢性毒力都很强。杀它仗呈灰白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醇,溶于丙酮。
杀它仗除对仓鼠、豚鼠较为不敏感外,对其他所试鼠种均较敏感,毒力甚大。杀它仗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鼠种,在室内有效性试验中也有很好的效果。杀它仗的适口性较好,杀它仗对非靶动物的急性毒性(包括鸟类)较低,对狗较为敏感,二次中毒不严重。
3.3.2茚满二酮型(Indandiones)
3.3.2.1敌鼠(Diphacinone)、敌鼠钠盐 国外用敌鼠,国内用敌鼠钠盐。这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慢性药。敌鼠钠盐为*色粉末,无臭,溶于乙醇,在沸水中的溶解度为5%。化学性质相当稳定。
敌鼠和敌鼠钠盐的毒性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例如敌鼠钠盐对小白鼠的急性经口LD50=78.5mg/kg,而慢性毒力为0.81mg/kg。与杀鼠灵(Warfarin)一样,是典型的第一代抗凝血剂。据此,投放敌鼠钠盐灭鼠时,毒饵不应有两天以上的中断,否则老鼠的耐药能力显著增强,影响效果,甚至有可能导致抗性鼠的产生。
敌鼠钠盐的适口性比杀鼠灵差一些。敌鼠钠盐防治家栖鼠,最好采用浓度为0.%的毒饵,超过0.%会影响适口性。
敌鼠钠盐是第一代抗凝血剂中对*胸鼠效果最好的一种。狗、猫、兔和猪对其均较敏感,但鸡、鸭、牛、羊很难中毒。
3.3.2.2氯敌鼠(Chlorophacinone) 本品呈*色针状结晶,无臭,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醇、乙酸乙酯和油类,性质稳定。
氯敌鼠的急性毒力比较大。它是惟一油溶性的抗凝血灭鼠剂,用油剂配制毒饵很方便。氯敌鼠毒饵的适口性很好,鼠类不拒食。
氯敌鼠对人、畜、禽的毒性较小,使用较为安全。鸟类对氯敌鼠也很耐药。
氯敌鼠的使用浓度为0.%-0.%。
第六节鼠类防治技术
1防治方法概述
常见环境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分为如下几类:
1.1物理防治方法
主要指用器械、工具的方法捕获或杀灭有害生物。例如用鼠夹、鼠笼、粘鼠胶等捕获老鼠,用“电猫”电击毙老鼠;用捕蝇笼、粘蝇纸捕获苍蝇,用蝇拍击打苍蝇;用紫外线灯诱捕或电击蚊蝇;用捕蟑瓶(盒)诱捕蟑螂等。
1.2化学防治方法
主要指用化学药剂毒杀有害生物。其作用途径:一是制成各种毒饵,引诱有害生物盗食,经消化道摄入中毒致死,例如灭鼠毒饵、灭蝇毒饵、灭蟑毒饵、灭白蚁毒饵等;二是化学药剂以气态的方式经有害生物的呼吸道吸入而中毒致死,例如磷化铝、氯化苦熏蒸灭鼠,某些化学杀虫剂以气溶胶或烟雾方式熏杀有害昆虫等;三是化学药剂与有害生物体表直接接触,透过体壁进入体内而使其中毒致死,例如杀虫剂通过涂刷、滞留喷洒在有害昆虫经常活动或停歇的物体表面,有害昆虫直接接触就可能中毒致死,或将杀虫剂作空间喷洒,使得飞行中的有害昆虫体表沾染杀虫剂而致死等。此外,利用某些有害生物有刺吸家畜血液的习性,将化学药剂涂刷在家畜体表而吸收分布于全身体液中,一旦有害生物刺吸家畜血液,即可中毒死亡。
有害昆虫一般有卵、幼虫、蛹、成虫或卵、若虫、成虫等变态过程,有些杀虫剂只对其中某一变态过程特别有效,而对其他变态过程效果较差或无效。此外,环境有害生物对化学药剂具有适应机制,特别是在滥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具有抗性的生物种群。这些是应用化学防治方法尤应考虑的问题。
1.3生物防治方法
环境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方法,其一是指某种生物可捕食某种环境有害生物,例如大家所熟悉的猫、蛇、*鼬、鹰类捕食老鼠,鱼类、鸟类、青蛙、蝙蝠、蜻蜓捕食有害昆虫等;其二是指某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某种有害生物具有毒杀致死作用,例如苏云金杆菌(Bt)对鳞翅目幼虫有毒杀作用,球形芽胞杆菌(Bs)对蚊蚴有杀灭作用,蟑螂病毒pfDNV对蟑螂有杀灭作用,肉毒毒素C对人畜无毒而对老鼠有特异性的毒性等。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基因重组、细胞工程技术,将会产生更多更有效的新型“生物杀虫剂”。
有害昆虫正常发育过程受到体内某些激素的调节,当这些激素过量或缺乏就会影响其正常发育,造成形态畸变、不育甚至死亡。昆虫生长调节剂(IGRs)或昆虫发育抑制剂(IDIs)就是这一类具有延滞或抑制有害昆虫生长性能的杀虫剂。此外,有害生物在性成熟期分泌的性外激素具有吸引异性交尾的作用,亦可用于有害生物的诱捕诱杀。
通过化学、辐照或遗传工程的方法,培养大量人工绝育的有害生物,将其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中的有害生物交配而不繁殖后代,从而控制环境有害生物的数量。有些专家称为遗传绝育防治法。例如,棉酚为雄鼠的化学绝育剂,可使雄鼠不育,而合成雌激素BDH为雌鼠不育剂,一次给药一年不育。这类方法尚未达到实用阶段。
1.4生态防治方法
任何一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取决于其生态环境条件,即环境的种群容纳量。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治方法,是指通过改变(恶化或消除)有害生物生存繁殖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条件,降低其环境容纳量,从而减少或控制某种环境有害生物。
鼠类种群数量取决于食源、栖息活动、繁殖场所的条件,通过硬化地面,堵塞鼠洞,严密门窗,保存好粮食和食物使鼠难以盗食,就可以减少鼠的数量。有机垃圾和粪便既是蝇类的食物也是其繁殖场所,使垃圾、粪便的储存、运输密闭化,就可以极大地减少蝇类的数量。蚊虫发育过程中卵、孑孓和蛹均离不开水,翻缸倒罐消除小型容器积水,填平积水坑、疏通沟渠使之不积水,均可减少蚊虫的数量。厨房内水池、案板周围的缝隙往往成为蟑螂的栖息繁殖场所,将这些孔洞、缝隙填平,就可减少蟑螂的藏身之地,控制其繁殖数量。
2综合治理概念
环境有害生物对人类危害严重,轻则骚扰影响休息,重则引发火灾、水灾或引起瘟疫流行,危害经济。为了减轻其危害,人类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收效很差。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许多有效杀灭环境有害生物的新药剂、新器械,在杀灭和控制环境有害生物、减少传染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们往往希望“立竿见影”地杀灭环境有害生物,总想“毕其功于一役”,在方法上过分依赖化学防治。杀虫剂、灭鼠剂大量使用,尽管可收一时之效,但是也出现了药物滥用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表现为靶有害生物抗性增加,甚至出现“超级种群”,使得化学药剂使用剂量增加,导致成本上升效果下降。此外,具有广谱杀灭作用的化学药品,同时杀伤了其他的非靶生物,甚至杀伤了有害生物的天敌;同时,化学药剂对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污染,直接或间接对人、禽畜产生伤害。滥用单一化学防治方法的地方,往往奏效于一时,但过不多久新一轮的有害生物就卷土重来,其危害变本加厉。
上述事实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环境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问题,人们既不能灭绝有害生物,也不能任由有害生物横行,过分杀灭和不加控制都会引发一些生态、环境和经济问题。深入探究如何有效防治有害生物,由此萌发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思想。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们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所下定义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管理系统。它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有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综合治理的思想同样也适用于媒介生物防治。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委员会对“媒介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VectorManagement)概念的定义为:应用各种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经济合算的方式,取得有效的媒介控制。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要原则如下:
★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合理调整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在控制环境有害生物的同时,避免系统内的其他成员受到不利影响,改变环境有害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允许有害生物在一定的低密度水平存在:完全消灭某种环境有害生物,既不可能也不经济,不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而要经常检查、注重巩固。
★允许利用自然控制因素:城市环境为有害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很宽松的条件,如建筑物的缝隙和地下设施,不严密的垃圾、粪便储存、运输系统,大型建筑的中央空调使室内气候更适于有害生物,同时城市基本没有这些有害生物的天敌。因此,城市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应注重消除人为提供的有害生物生存条件,改变这些环境因素。
★任何措施都可能产生预料不到的或不令人满意的后果:有效防治环境有害生物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这些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的特点,要将各种措施与化学防治合理协调,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文化防治包括法规、*府组织、社区参与和健康教育:这四个方面是综合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年世界卫生组织再版的《重要媒介生物的化学防治方法》一书指出:“对于几种媒介生物来说,减少其来源的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是防治的基础方法。从理论上看这是根本的防治方法,其他的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方法而不能取代它。近几年来,尤为强调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媒介生物疾病防治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城市虫害管理将文化防治作为虫害控制的方法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文化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性。只有群众更多地了解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因此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3鼠类防治方法
3.1鼠类防治要点
3.1.1查鼠情和生境条件
通常用夹夜法和粉迹法确定其密度、分布和种群构成。生境条件调查应实地查找包括屋顶、墙、地下室、下水道、管道、室外花坛及杂物堆等宜于鼠类栖息活动的场所,特别是鼠类进入室内的通道。生境调查能为灭鼠尤其是防鼠措施提供基本资料,要作详细调查记录。
3.1.2确定综合防治方案
根据上述调查制定防治方案,确定灭鼠方法(工具捕杀、急性灭鼠剂毒杀、慢性抗凝血灭鼠剂毒杀、熏蒸剂熏杀等)、防鼠部位(门、窗、孔、洞等)及应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清除鼠类易隐蔽的杂物等),明确各种措施实施的步骤。要与客户详细说明方案以及需要其配合的事项。
3.1.3确保人、畜和宠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使用灭鼠药物尤其是急性灭鼠剂,必须确保人、畜和宠物的安全。灭鼠毒饵投放应做到下述几点:按规定量投饵于鼠道上或鼠类经常出没场所,使儿童、禽畜和宠物无法取食;投放点作详细记录,灭鼠后要回收残饵和死鼠;不要用常见食品做诱饵以免误食中毒;应尽可能不用急性灭鼠剂灭鼠。PCO作业者在配制、投放、回收毒饵时要戴手套,操作后要彻底洗手。要储备解毒剂,救治可能中毒的人畜。熏蒸灭鼠剂使用时也很危险,操作者必须通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药物灭鼠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要注意防止中毒死鼠造成二次中毒事故的发生。
3.1.4定期检查,巩固防治效果
在治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藏身之地以及落实防鼠措施的基础上,通常设置固定的毒饵站、毒饵盒,内置慢性抗凝血灭鼠剂毒饵,供残存鼠和入侵鼠盗食,作为长期巩固的措施。如果以局部控制鼠害为目的,开始每周必须检查补充毒饵一次,其后每月检查更换补充。每次检查须作详细记录。每季应作一次粉迹法鼠密度调查。
3.2鼠类防治方法
3.2.1鼠情调查
鼠情调查包括鼠的种类及构成、鼠密度及其分布。鼠情调查是制定灭鼠方案、考核效果的主要依据。一般可通过粉迹法、盗食法和鼠夹法获得鼠情资料。
3.2.1.1粉迹法 用20cm×20cm木(或纸)板框,沿鼠类经常活动的墙边均匀撒布厚约1mm滑石粉,形成粉块。*昏时布粉块,次日晨检查记录有鼠足迹粉块数量,排除非鼠因素破坏的粉块数,以有鼠足迹粉块数占有效粉块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密度:粉迹法鼠密度=有鼠足迹粉块数/有效粉块数×%。
3.2.1.2盗食法 用花生、胡罗卜丁、红薯丁,每堆5克,室内每15平方米投放一堆,投在鼠类常活动的墙角、家具底部。室外可每隔5米一堆直线投放。晚上投放次晨检查。以盗食堆数占总投放堆数的百分比作为密度。
3.2.1.3鼠夹法 前两种方法都不能捕获老鼠,因而难以了解鼠种构成情况,鼠夹法可捕获老鼠,不仅了解密度,而且可以了解鼠种构成。
室内每15平方米放一鼠夹,鼠夹口朝墙。室外沿直线每隔5米布一鼠夹,两列鼠夹间隔50米。布夹前应检查调整每个鼠夹,使之灵活易击发。夹上诱饵种类大小应一致(常用新鲜花生米),上夹深浅一致,既稳定又易击发。*昏布夹凌晨收夹。记录所捕获老鼠的种类、数量,必要时解剖雌鼠了解怀孕情况。以捕鼠数占布放有效鼠夹数的百分比表示密度:鼠夹法鼠密度=捕鼠数/布放有效鼠夹数×%。
3.2.2灭鼠方法
3.2.2.1器械灭鼠常用的灭鼠器械有鼠夹、鼠笼、粘鼠板等,其使用方法有几个共同点:一是要布放在鼠道上;二是要有诱饵;三是要有效,即鼠夹、鼠笼能有效击发,粘鼠板要有足够的粘度。
3.2.2.2毒饵灭鼠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包括羟基香豆素或茚满二酮类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微粒体中的维生素K循环使动物死于内出血。因为它作用较慢,又有特效的解毒剂维生素K1,所以对非靶动物比较安全。
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杀鼠灵、杀鼠迷、敌鼠钠、敌鼠。第一代抗凝血剂是药物灭鼠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它使药物灭鼠相对安全而被广泛使用。它的毒力特点为少量多次摄入毒力大,而一次摄入毒力低,因此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需要鼠类多次(5-10次)取食毒饵,所以必须维持较长的毒饵保留时间(10-20天)方可收到良好灭鼠效果。
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使用约10年后,就出现了抗性鼠。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例如鼠得克、大隆、溴敌隆和杀它仗,用于解决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的鼠类防治问题。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毒力特点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所不同,它的毒力与急性灭鼠剂相当,且急性毒力与慢性毒力差别不大,因此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往往采用间歇式投毒法灭鼠,每隔5-7天投放毒饵一次,不必每天检查补投毒饵。投放毒饵数次,即可转入维持毒饵供应的巩固灭鼠阶段。
急性灭鼠剂作用快速,潜伏期短(10多分钟至1天之内),用量少,使用方便,但对人畜都具有高毒性,多无特效解毒药物;加之家鼠摄食较为零散,多在未吃足致死量之前即出现不适症状而拒食,导致灭鼠率不高,故一般尽可能不采用。急性灭鼠剂多用于室外鼠洞内灭鼠,以免造成人畜误食中毒。常用的急性灭鼠剂有磷化锌、溴杀灵等。
大部分灭鼠剂配制成毒饵使用,在缺少水源干燥的环境(例如粮库等),可配制成毒水灭鼠。配制毒饵常以新鲜的谷物作诱饵。
灭鼠毒饵中第一代抗凝血剂的使用浓度,杀鼠灵为0.%-0.%,杀鼠迷为0.03%-0.05%,敌鼠钠盐为0.%,氯敌鼠为0.%;第二代抗凝血剂的使用浓度,溴敌隆为0.%,大隆为0.%-0.%。灭鼠毒饵加入有色染料作为警告色,防止人畜误食。此外毒饵中还可加入各种添加剂提高其适口性,加入防霉剂以延长毒饵的保存时间。在下水道等潮湿环境中常用蜡块毒饵,防止毒饵很快霉变。近年来,由于提高了蜡块毒饵的适口性,使得蜡块毒饵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场合。
使用急性灭鼠剂通常用未染毒的诱饵做前饵,投放几天使鼠熟悉放心食用,再用毒饵投1-2个晚上,足以杀灭大多数老鼠。
使用抗凝血灭鼠剂毒饵时,在毒饵盒、毒饵罐以及毒饵站(用砖砌成)中放置5-20克毒饵(视鼠密度而定),将其置于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使鼠易于取食。定期检查,保持毒饵的充分供应。
在某些需要防治鼩鼱的场所,防治方法类似灭鼠,但毒饵中需增加动物源性饵料。
3.2.2.3熏蒸剂灭鼠对小型密闭的环境如火车、船舶、仓库,常用化学熏蒸剂氯化苦、氰化钙(产生氢氰酸)和磷化铝(产生磷化氢)熏蒸灭鼠。操作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此外,熏蒸剂还可用于杀灭洞内鼠。
第七节抗凝血灭鼠剂中毒预防
1毒理
抗凝血灭鼠剂一般经口摄入,进入机体后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1的利用,从而影响凝血活酶及凝血酶原的活性,使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慢性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突出表现为出血现象,如鼻及牙龈出血、血尿、大便褐色;皮肤有紫癜呈斑丘疹状,圆形及多形性红斑,颜色淡红至深紫蓝色,压之不退。紫癜除面颈部外,散布全身,四肢多于躯干,下肢、臀部多于上肢,呈对称性分布。如果出血严重,可因缺血、缺氧而休克。
3治疗
3.1催吐、洗胃及导泻。
图14维生素K1是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3.2使用特效解毒剂 维生素K1是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敌鼠、杀鼠灵等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治疗剂量一般为10-30mg加入5%-10%葡萄糖,内静脉点滴或肌注,每日1-3次,治疗时应保持安静并保温;中毒严重者,可加大
维生素K1的用量,另外可辅以氢
化可的松和维生素C。出血严重者,给予输血。其他症状可以对症治疗。
溴敌隆等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治疗时,维生素K1用量要加大并持续用药,即使凝血酶原时间等接近或恢复正常,仍应持续注射1周以上。
第八节鼠类预防工程
城市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PM)是一种为有效利用各种害虫防治资源以控制靶标有害生物的决策过程,目前可以利用的防治资源涵盖文化防治、环境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环境防治是一类阻断有害生物入侵、减少孳生地(窝巢)的预防措施,在城市鼠害管理中应作为优选措施加以实施。鼠类综合治理中的环境防治实施要点包括积极宣传鼠类危害及常用的防鼠灭鼠方法,加强环境整治,清除杂草,平整硬化地面,消除鼠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对于室内鼠类防治,防鼠措施应该重于化学防治。
1防鼠设施标准
★封闭建筑物与外界相通的所有孔洞。
★建筑物的通风孔、排水孔应安装网眼,规格为小于1.3cm×1.3cm的防鼠网。
★房门下沿与地面的缝隙不得大于0.6cm。
★饭厅、仓库、食品储藏室门下部30cm处加钉0.75mm的镀锌(不锈钢)铁皮,仓库应另设60cm高的防鼠板。
★垃圾应投放密闭的垃圾箱内,日产日清。
2环境防治阻断鼠类入侵
建筑四周墙基、道路、硬化地面等区域无大于0.6cm的裂缝、孔洞,条件许可下,墙基周围设置50cm宽的砾石保护带。修剪建筑周围的树枝和灌木,使之距离建筑外墙、室外空调挂机等外墙附着物距离大于0.3m,草坪距离建筑墙基的距离也应大于0.3m。外设垃圾桶(箱)距离建筑入口8米以上,室外垃圾桶(箱)应放置在坚硬、平整、周围无裂隙的位置,水泥或柏油地面为佳。进出建筑的排水沟应每周清理,对外的排出口应安装网眼不大于0.6cm╳0.6cm的金属筛网或缝隙小于0.6cm的篦子。
图15减少建筑周围环境鼠类筑巢条件
建筑外墙上管线穿墙孔、空调穿墙孔等所有的穿墙孔应封闭,外墙上的缝隙,特别是接近地面的缝隙得到修补。用于通风的窗、墙上通风口应当设置网眼不大于0.6cm×0.6cm的金属筛网,建筑外周贴墙不得堆积杂物、建材或其他物质。
定期检查建筑墙基四周、人行道两侧、小水道缺口、垃圾箱周围缝隙,发现鼠洞立即封堵。建筑对外的门、窗应能紧密关闭,无破损,门(窗)缝小于0.6cm,对外的门在无人员通行时应保持关闭状态。
墙壁与屋顶天花交汇处应密闭连结无大于0.6cm的缝隙,保持整洁。食品库房的木门下端应包贴20cm高的铁皮,铁皮的厚度不小于0.1cm。食品仓库、控制室等重要房间应设置挡鼠板。
3环境防治阻断鼠类在室内孳生
3.1室内地面室内总排水口应装置防鼠网,网孔小于0.6cm×0.6cm。通往外界的门下沿缝隙应小于0.6cm,地漏盖完好。通向地下的电缆管道、排水管道周边缝隙应小于0.6cm。下水道应覆盖防鼠盖板。
图排水干加设单向阀门,阻断鼠类入侵
图下水道应覆盖防鼠盖板
3.2室内墙体封堵室内墙上一切无用的、直径大于0.6cm的空洞、缝隙,对必须的空洞加装网眼直径不大于0.6cm的防鼠网。隔墙应用实心处理,不得留有空洞。墙面装修的贴板缝隙小于0.6cm,下部完全与地面衔接,上部完全与顶部衔接,未衔接部位缝隙应于0.6cm,否则应
封堵。穿墙电缆、空调风管、消防管、饮用水管等与墙面衔接处的缝隙应小于0.6cm。
图封堵墙上鼠入侵通道
3.3室内天花板上穿墙电缆、空调风管、消防管、饮用水管、排烟管、电缆桥架等与天花板衔接处小于0.6cm,电缆桥架内部是否采用可拆式材料进行封堵。吊顶是否有脱落,沿墙壁穿吊顶的各类管道与吊顶边的缝隙是否小于0.6cm,天花板上方墙体是否有洞。吊顶的电缆管道预留口是否保持封闭状态,应留有检修入口。检查天花板是否和室外、隔壁或招牌相通,招牌是否和邻近单位招牌相通,是否采取隔断处理。
3.4其它特殊部位
配电间:墙体无缝隙,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密封,电缆出入口采用可调式封闭卡口;
电梯:电梯井应光滑、最好采用瓷砖贴墙,地面应为混凝土平整处理,无孔洞、缝隙;
餐厅:椅、桌、箱、柜无包边脱落、密封;座椅坐垫下方通畅无堵塞、便于检
查。洗手池下方水管穿墙应无较大缝隙或空间。
杂物间、垃圾房、油烟机房及接待员仓库等区域:货物堆放整齐、隔墙离地,离地大于等于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