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这几天大伙很容易刷到有人采挖野菜做成美食的视频,因为春天来了田间地头长满了能吃的野菜,像这几天比较火的茵陈苗,还有再过几天就要出来的小蒲公英苗子都是可以食用的。
时间还是回到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人们都是吃的什么?别说青苗了在青*不接的时候就连榆树都能扒层皮!榆树皮怎么吃?人们把榆树皮拿到石碾上反复碾压直到变成面粉状掺和在玉米面,和山药面中食用。
那个时候田间的野菜可不像现在这么多,当时人们把能吃的东西都惦记上了,为了改善食物的味道村民发明了一种吃法,可以说只要是带绿叶鲜嫩的食材都可以这么吃。而我呢也学了一些食材的制作方法,最关键的是整个味道简直好极了,让人根本停不下来!当地人把这叫作“苦累”听老奶奶发音是这样的究竟这俩字怎么写就不知道了。
就拿榆钱来说吧,鲜嫩的榆钱采摘下来用井水冲洗后沥干水分,去面瓮里挖上一瓢玉米面,稍微的加一点白面,给它掺和匀了。往榆钱儿上这么一倒再用手这么一扒拉让整个榆钱儿都裹满面粉,拿到柴火灶上开始蒸。
在蒸榆钱儿的空档也不能闲着,想要好吃还差点佐料,从南墙上拽几咕嘟大蒜,这蒜可了不得,红皮大蒜一个字辣!为什么非要挂在南墙上?这就有讲究了挂南墙上太阳晒不到大蒜能保存很长时间。
大蒜剥好后放入一个叫“蒜臼”的东西里,这蒜臼就是为了把大蒜捣成蒜泥,倒上点陈醋,再滴上几滴香油这个味道就出来了!那时候香油没有正宗这一说,只要一滴就会有浓郁的香味,这里为什么要用“滴”这个字?现在咱们吃香油不都是用倒的吗?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就拿那个吃饭用的筷子沾点香油滴上几滴就好。榆钱儿蒸好了趁热拿调好的蒜汁一沾这味道简直绝了!
从此人们便有了更多的吃法,槐花也可以这么吃,像一些杏叶,榆叶掐了嫩尖拿来蒸饼子窝头也是可以吃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种的香椿只要发芽就能掰了吃,只要是到了春天就不会挨饿,当时靠着大山说实话比那些城里人过得都舒坦!
春季很快就过去了人们不但要为吃的发愁更要为做饭烧的柴火发愁,全村几百口人家家户户都是烧柴做饭,一年下来整个柴火的用量是很大的,白天男人去地里忙农活,女人就带孩子去拾柴做饭,那个时候地里别说枯枝了就连山坡上的荆条都长不起来。凡是能烧的都给它弄回家做饭了,那像现在满山的荆条粗的都有人的胳膊粗了,这要在那个年代可就发财了!
从村头晒太阳的老一辈人谈话中得知,当时人们什么都吃,水里的鱼虾,山坡上的野菜,树上的叶子,只要是嫩芽阶段的都会去吃!现在人们去吃是觉得新鲜偶尔吃一次觉得还不错,那时候人们是真穷,挨饿的人多了去了。
最常见的蘑菇,也就是野蘑菇,尤其是下完雨以后长在山坡上的那一种,大小能有一个排球那么大,整个白色的老远就能看到。顽皮的孩子们看到了就会跑过去抱回家让大人给炒着吃。这种天然的野蘑菇味道很不错,我自己呢也有幸尝到过,确实是好吃!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难以下咽的,最难吃的就是路边的杨树穗不仅难吃处理起来也麻烦,摘洗干净用水泡把苦味都泡出来,即使这样吃起来仍然有一股子苦味。相比之下核桃穗就要好很多了,核桃穗吃起来和现在的蘑菇味道差不多,尤其是拿蒜瓣炒后味道更香。
还有就是山区特有的柿子面,这不是秋后我们常吃柿子,而是刚刚成型的小柿子,这个时候柿子树下落满了大小不一的柿子,人们捡拾回去后晒干,用碾子压成柿子面掺和着玉米面吃,至于白面那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还不能净吃白面,要掺和些五谷杂面就怕吃上瘾了。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粮食是珍惜的,吃饭不能剩一粒米,吃不完的饭留下来下顿继续吃。那像现在的人好多吃的直接就倒垃圾桶里了这让老人们真是心痛哦!稀稀拉拉的又写不少了,明天接着写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