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这东西吧,它就很神奇。
古时候在东方,能吃能用能保平安,在西方还能治治吸血*。
到了现在成了各种饮食健康的宠儿,
老头老太太还天天念叨着“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引领了一波健康潮流。
大蒜简直是全身都能吃,
蒜苗,蒜*,蒜薹,蒜头,糖蒜,蒜粉,蒜油,大蒜胶囊等等。
吃烧烤来个烤大蒜,吃火锅来个蒜蓉蘸料,炒菜放两个大蒜呛呛锅,
什么蒜蓉扇贝,蒜泥白肉,腊八蒜......
尤其对于东北人来说,还真是“吃肉不吃蒜,营养少一半。”
年的时候大蒜的价格卖的比猪肉还贵,
网友们在网络上纷纷感叹“蒜你狠”,
到了年,大蒜的价格也有了大幅的上涨。
人人家里都能看见的大蒜,在古代可是备受推崇。
01“蒜”从何处来
在我国先秦的烹饪史籍中,烹肉时调料有葱、姜、芥、韭、薤,
就是没有见到如今“调料三巨头”蒜的踪影。
晋代时崔豹的《古今注》中有:“蒜,卵蒜也,俗人谓之小蒜。胡国有蒜,十许子共为一株,箨幕裹之,名为胡蒜。
胡蒜的这个别称,就说明了它是从西域过来的。
而唐朝,虞世南的《北堂书钞》中也曾记载:“骞经历之,知其习,始得大蒜、蒲萄、苜蓿”。
到了宋代,罗愿所书的《尔雅翼》中有“胡人以大蒜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的说法,可以见得,大蒜在西域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很受欢迎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了,大约是在公元前年,大蒜被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给带回到中原来了。
02必不可少的烹饪佐料
俗话说得好,“好吃不过糖醋盐,美味不过葱姜蒜”,
大把的外国人对中国美食倾心的原因,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佐料起到的作用。
大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烹饪佐料,
煮鱼、肉、禽类和素菜可以去腥增味,拌制凉菜时还可以增味杀菌。
在唐朝寒山写的《诗三百三首》中就曾提到:“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
说明猪肉经过烹饪后,要沾上蒜酱才好吃。
明朝韩奕编写的《易牙遗意》,提到了蒜瓜的做法:
“秋间小*瓜一斤,石灰白矾汤焯过控干,盐半两,腌一宿,又盐半两,剥皮大蒜瓣三两,捣如泥,与瓜拌匀,倾入淹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凉处顿放,冬瓜茄子同法。”
还有在明代高濂的《饮馔服食笺》中记载的蒜梅的做法:
青硬梅子二斤,大蒜一斤,或囊剥净,炒盐三两,酌量水煎汤,停冷浸之。候五十日后卤水将变色,倾出再煎,其水停冷浸之,入瓶。至七月后食。梅无酸味,蒜无荤气也。
看看,古代人比现代人花样更多啊,连梅子和大蒜都能放一起做道菜。
爱吃大蒜的人也多了去了。
《太平御览》中记载:“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
这是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司马衷逃往洛阳。
途中吃饭,宫女端来的是粗米饭,还有大蒜头、盐豉两样下饭菜。
一向锦衣玉食惯了的晋惠帝,就着大蒜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米饭。
唐朝的时候大家都流行炼丹,天天盼着自己能长生不老,
那个时候有个叫裴度的人,不信这些,他说:“鸡猪鱼蒜,逢着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鸡肉,猪肉,鱼肉,大蒜,拿起筷子就使劲吃,生老病死这种事啊,都是天注定的。
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想得这么开,人家活到了74岁,在那个时候可真是高龄了。
同样在唐朝,据《广五行记》记载:“唐咸亨四年,洛州司户唐望之冬集计至五品,进止未出间,有僧来觅,……曰:‘贫道出家人,得饮食亦少,以公名故相记,能设一鲙否?’司户欣然。既处置此鱼,此僧云:‘看有蒜否?’家人云:‘蒜尽,得买。’僧云:‘蒜即尽,不可更往。’苦留不可。”
这个和尚本来想吃鱼,就因为没有大蒜,连鱼都不吃了。
03内服外用之良药
别看大蒜个头小,全身上下都是宝。
大蒜不仅可以调味,还是一种可以内服外用的良药。
有很多古籍中就曾记载过大蒜的医疗用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大蒜“通五腑、达诸窍、祛寒湿、辟邪恶、削痈肿、化积食”。
唐代《新修本草》认为大蒜可“下气消谷化肉”。
古籍《千金方》记载:“将大蒜捣烂贴两足心,能治泄泻暴痢”。
古籍《滇南本草》记载:“大蒜能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大蒜治癌也有记载,古籍《本草拾遗》中有大蒜治癌的病例。
其云:“有患痃癖者(即癌症),取大蒜数片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
北宋年间,著名诗人*庭坚去南浦游玩。天气炎热,他一到南浦便生了痢疾病,找了好几个有名的医生也不管用。有位老农将大蒜放在火里烧,放在碗里用红糖拌,拌好后给*庭坚吃下,连吃几天病就好了。
同样在宋代,叶梦得编写的《避暑录话》中记载:
有个仆人中暑了“忽仆地,气即绝,急以五苓大顺散等灌之,皆不验,”
后来“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滓,划其齿灌之,有顷即苏。”
中暑了喝啥冷饮都没管事,蒜汁一下肚没多久就醒了。
外到祛寒祛湿,内到止泻解毒,甚至对癌症还有效果,还有啥是大蒜做不到的?
04“辟邪圣品”
大蒜还曾被用来辟邪。
相传古时在句章城(现宁波),夏天一到,天气阴潮,食物发霉,屋内有异味,人还特别容易生病。
当时古人以为是有邪物作祟,就在屋内放蒜用以驱霉味,在门口挂蒜用以避邪灵,在头上顶蒜头,寓意邪灵不近身,以保平安。
其实抛开封建迷信来看,古人这么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古时候所说邪气作祟,其实就是不明真相的病症,那个时候医疗比较落后,人们对自己不能解释的事统称为“邪”。
而我们刚才也了解过了,大蒜有杀菌的效果,而且气味强烈,百虫不招。常吃大蒜或者摆放大蒜就会少生病,自然而然这个“邪祟”就少了。
除了大蒜之外,古人还认为艾叶、生姜、糯米等等这些都可以辟邪,其实因为它们对人体有益,多食用这些东西可以增强免疫力。
05“装蒜”“鸡毛蒜皮”的典故
从“蒜”还衍生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词语。
从形状来看,古人把压帘的银坠子称为“银蒜”,“蒜押”等,并有“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烛信茫茫。”“睡起画堂,银蒜押帘,珠幕云垂地”等诗词。
我们总说的“装蒜”,指的是某人装糊涂,装腔作势。
据说清朝时,乾隆有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齐整整,便顺口称赞了一番,来年冬天又去巡查,可惜青蒜还未到季节。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吏让人将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打那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嘲讽为“装蒜”。
还有一个就是“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相传在古时有两家邻居,东家以卖鸡为生,西家以卖蒜为生。卖鸡要早起拔鸡毛,卖蒜的要早起剥蒜皮。每到刮风的时候,鸡毛会被吹到西家院子里,蒜皮也会被吹进东家院子里。两家经常为这些事争吵。有一次,卖蒜的与卖鸡的因为这个打起架来,双双负伤,最后对簿公堂。县官一看是为了“鸡毛”和“蒜皮”这样的小事,便说:“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来对簿公堂!每人十大板,回去反省吧!”后来,“鸡毛蒜皮”便传开了,并渐渐被用来表示那些琐碎、不起眼的事或价值很小的东西。
大蒜自古代以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
不管是在吃食,医疗,保健各个领域上,它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爱吃的人觉得餐餐必不可少,
不爱吃的人觉得它是“社交杀手”。
大蒜确实对健康有好处,但是也不能指望它治百病,预防疾病要全面健康均衡饮食,切忌也不要迷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