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会无意识的回想起小时候,拔萝卜、捡石子、捞蝌蚪,光着脚丫子在田埂上肆意奔跑……
湿润的田埂充满狡黠,会把印记留在裤脚里。
一条小河、一亩农田、一身泥巴、三两好友,便丰富了整个童年。
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幸运,出生便有优渥的生活、发达的科技,精致的玩具、可口的零食、看不完的动画片
偶尔也会觉得他们有点点儿可怜,没有任意奔跑的田野、享受不了生机的芬芳气息、体味不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感悟不了田野哺育的伟大。
小朋友们因为远离自然,还闹过不少“五谷不分”的笑话。
别说根本不知道大米、小麦如何长大,大蒜和葱苗也是傻傻分不清楚,甚至会有小朋友会觉得胡萝卜是长在树上的......
其实关于这件事儿,教育部也老早就想过法子。
年,教育部就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年9月,教育部又对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各个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做了推荐,特别强调了要增强孩子的自然体验。
无论是大环境教育的要求,还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抑或是我们自己对故土难以割舍的乡情,似乎都在说,要让孩子多在大自然中和田间多走走、多看看。
所以,当淘到这套生动有趣还不枯燥的《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它决定推荐给小读者们。
整套书包含5册,分别为:《一餐饭里的世界》《一把锄下的历史》《一渠水里的智慧》《一束丝里的辉煌》《节气歌里的秘密》。
特别要说的是,这套书,是由“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作序并力荐的,含金量极高。
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几十年行走于田野间,田园情趣自有不少感受。当中国农业出版社将“自然里的田野历史课”这样一个产品和创意给我,精美的图画和趣味的故事让我不禁对这套绘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口气读完。
惟愿看到这套书的小读者,也在这绘本架构的田园情趣里茁壮成长,在充满温度的故事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90岁高龄,依旧坚持下田工作,从袁老口中对小朋友们说出这番话,有种不能言说的力量。
但袁老的推荐,并不是我们推荐的唯一原因。
在反复对比后,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这一套书的内容和品质,不亚于任何一本外版科普书。
它有“趣”:给孩子看的书,自然要孩子爱看才行。
这套书中,不管是农作物、纺织、水利工程,还是节气、诗词,都有非常鲜活的画面展示,特别生动有趣。
即便是从小远离大自然的孩子们,也能从中体验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田园乐趣。
它有“识”:多个科普知识点、多幅精美手绘图。
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的了解中国田园千百年的历史。
它有“奇”:不同于市面上枯燥的科普论调图书,这套书的切入角度非常新奇。
以一个六岁小女孩的视角出发,就好像一本田间见闻日记,轻松愉快的将古人智慧展现给现代的孩子看。
它有“度”:一万字不到的脚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保证了知识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就连早就成人的我读起来也觉得受益匪浅。
不夸张的说,这套书真的做到了“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讲知识,用知识讲文明,以小见大的层次递进”。
从一幅幅画、一段段文字中,去了解传承上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体会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从未有过的自然魅力。
怪不得袁老能顺畅地一口气读完。
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插画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农业出版社专业编辑的数次校对和审核。
此外,还增加了多媒体阅读体验,每一册书(《节气歌里的秘密》这本书除外)都配有动画导读,提升了孩子的阅读体验。
爸爸妈妈和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更多的自然历史知识。
这套书,3-8岁的孩子建议以亲子共读为主;8-12岁的娃,就可以独立阅读啦!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袁隆平题字推荐多角度了解中国五千年农耕历史
原价元
特价58元(限时优惠券30元,券后28元)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部农耕文化的发展史,而农耕涉及到的是方方面面。
这套书,从五个维度讲解,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乐趣,还能顺便让家长也涨涨知识。
《一餐饭的故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诗句,对于没有画面感的孩子来说,也不过是书本中最平凡枯燥的一页。
一粥一饭,当思得来不易。
到底为何辛苦,因何不易,这本书用一餐饭,就为孩子把食物食材背后的来源、历史、种植过程,以及藏在它们背后有趣的故事、传说讲得清清楚楚。
吐槽了这么久南北差异,背后的原因在多年前就存在了。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南方种稻,北方种粟的传统。
很少有机会亲近农耕的小朋友一定很好奇:看水稻是怎么长大的?
玉米最初的名字叫“棒子”,还曾叫过“御米”,这里面与慈禧太后还有关呢
可口的西红柿,在人们了解它之前,有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还有五谷丰登是指哪五谷呢?明明是青色为什么叫黄瓜呢?豆腐的制作居然来自炼丹?
书中通过引导小读者观察书中的作物、植物颜色、房子的构造,就能让这些问题得到完整解答。
也能让孩子们了解到,一顿简单的饭菜,能够端上饭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一把锄下的历史》
中国是农耕大国,农作物了解了,它们的小帮手——农具自然也不能落下。
说实话,这里面好多器具,我都没见过呢。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化的机械,可它们身上可是有很多千年前农民伯伯使用工具的影子呢。
比如,年前,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机——耧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对现代播种机产生影响。
小编在《向往的生活》中,见到过彭彭用牛犁地。
但最早的犁,其实是炎帝发明的耒耜,有了耒耜之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的耕种哦!
小主人公丫丫还通过和爷爷一起除草劳动,认识了许多杂草。
现在路边也常能见到的蒲公英和狗尾巴草,虽然好看,但都对农作物有害哦。
《一渠水里的智慧》
我们总说农民是看天吃饭。雨水少了,庄稼会旱。雨水多了,庄稼会涝。
几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水的利用和防治,还因此留下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这本书有趣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展示,将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安丰塘、坎儿井、桔槔井灌……
这些中国伟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背后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一一讲给我们的小读者们。
就拿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水利建筑都江堰来说,书里不仅生动有趣的介绍了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连建筑结构和制作过程也用图片展现了出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给孩子做简单的手工展示。
这样一个凝结了中国古代智慧的伟大工程,因为制定了岁修制度,经历了多年依旧发挥着作用。
既可以防洪又有可以饮水灌溉,才有了四川地区逐渐成为“天府之国”。
去过都江堰的小朋友,也能从这幅图中感受到满满的熟悉感,而身处当地的小朋友,看完更是会有浓浓的自豪感。
《一束丝里的辉煌》
在远古时代,人们不知道穿衣服,光着身子生活。渐渐的,学会了用树叶和动物的皮毛遮羞、御寒。
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织布,用线做衣服,再再后来,又有了绫罗绸缎……古人的穿,一点点变得考究。
一只小小的蚕宝宝可以吃桑叶吐出蚕丝,但并不是所有的蚕都吃桑叶哦。
使用织布机虽然是静态的图片,但仿佛也能看到纵横交错的丝线在织布机“咔嚓、咔嚓”的声音中,一点点变成泛着光泽的丝绸。
“绫罗绸缎”虽然总放在一起讲,可他们却各不相同。
关于四大名锦、四大名绣的讲解,连我这个成年人看过都觉得受益匪浅。
绫、罗、绸、缎、锦、绣……这些织品代代传承。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后来被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通过这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原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居然都有这么多的学问,相信他们也会因此对身边的事物多添一份好奇心。
《节气歌里的秘密》
尽管有节气歌朗朗上口,但二十四节气背下来究竟干嘛用,别说小朋友,可能很多家长都不清楚。
这本书以水稻和小麦两种主要作物的耕种收获为主要故事线索,讲述和解析了节气与耕作的紧密联系,并介绍了节气的相关知识,以及代表性节气的相关特征、习俗和文化。
“春分”这一天昼夜分明,古时候人们还会用这一天制作衡器、量器,以及校验度衡量。而这一天,小燕子也飞回来了。
“清明”在现代人眼里,可能只剩下假期,但这一天不仅要扫墓、踏青、吃青团,也是春播春耕的大好时节。
“寒露”的时候,天气慢慢变冷,大雁也要飞往南方过冬了。
每一个节气,都有符合当下情境的画面,Q版同时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一目了然,也能加深孩子们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中还有和孩子学校一样的“实践活动”。
比如,教我们如何用纸制作纸板织布机织布。
或者,用刚刚认识到食材做一顿美味的饭菜。
真的是包罗万象,也是打开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一扇窗。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袁隆平题字推荐多角度了解中国五千年农耕历史
原价元
特价58元(限时优惠券30元,券后28元)
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畅享版全5册袁隆平院士题字作序推荐4-7-12岁三四年纪小学生必读畅销书籍科普绘本淘宝¥3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