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干蒜斤,增产幅度20%,大蒜个头赛拳头,每斤能多卖五六毛钱…谁能想到这令人羡慕不已的大丰收竟然是出自一个33岁的女后生之手?要知道,在有“中国蒜乡”之称的金乡县,拥有二三十年经验的老蒜农可以说遍地都是。
近日,亲土1号土壤大讲堂暨亲土状元选拔赛在金乡鸣锣开场。来自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土壤健康专家现场“坐诊”,金乡、巨野、单县等周边多位蒜农以及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聚集到李艳杰家的蒜田里,亲眼验证她家示范田的大蒜成果。
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和多位种蒜“老把式”羡慕又好奇的眼光,李艳杰既紧张又兴奋。她刚刚学到手的这个种蒜“小秘诀”将通过电视台、报纸、新媒体渠道很快传播出去,她会被左邻右里,乃至更大范围的人群视为“种蒜明星”。这是她过去9年从未想过的场面。
(现场蒜农观摩李艳杰家蒜田)
9年初体验
把蒜种好不容易
年,24岁的李艳杰与丈夫结婚不久,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丈夫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经济收入,决定外出打工,是跟丈夫一块外出,还是留在家里务农,李艳杰左右为难。
彼时的金乡县,早已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长期以来,种蒜是当地农民最自然的谋生选择,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作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对于农村年轻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金乡的年轻人也不例外。
李艳杰原本打算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初为人母的她实在不愿让襁褓中的孩子,成为将来的留守儿童。“从小耳濡目染,种蒜是我们金乡人天生就会的本事,家里只要有几亩地谁家也不怕过不了日子。”抱着这样的想法,李艳杰便从老人手里接管了家里的7亩地,开始了漫长的种蒜生活。
看父辈种了一辈子大蒜,原以为种蒜很简单,但到了李艳杰自己手里时,才发现困难重重。由于缺乏经验,从最初的整地到下种,再到施肥、覆膜,李艳杰都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不会买肥料,别人用什么我就用什么;整地没有别人整得好,我就多花点时间”李艳杰说。
说起头几年种蒜,李艳杰觉得最辛苦的还是下种。当年大蒜下种基本上全是靠人力,蒜种需要徒手一颗颗摁在土里。通常每天要栽种蒜种子1万多粒,几天下来更是数以万计,手不停的往土里插,指甲周围长满了倒刺,甚至指甲外翻,疼得要命。“白天劳作一天,晚上回家都不知道自己这一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比起体力上的煎熬,蒜价的起伏不定也是金乡蒜农的“心病”。在蒜农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一年,低三年,稳三年”,此外“蒜你狠”、“蒜你惨”早就成为全民熟悉的流行词。
赶上年景不好,辛辛苦苦种一年蒜,还赶不上人家外出打工几个月的工资,这让李艳杰心里再次发生动摇。“在家种地辛苦,还不赚钱,当时村里的小姐妹都劝我一起出去。”但李艳杰不甘心放弃,“最重要的是,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地,从小跟着在地里玩,也有感情,我们年轻人不接下去,就真的荒废了。”正是对金乡这片土壤的热爱,让李艳杰坚持了下来。
时间见证了李艳杰慢慢从种蒜小白,转身为地地道道的蒜农。“现在像一些大蒜的种植技巧、后期管理、病毒害防治以及作物营养搭配等等,我差不多都能自己搞定了。”李艳杰说,“但其实感受最深的是,种蒜年头越长越觉得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破解重茬难题
每亩增收上千块
如今金乡80多万亩耕地,长年有60多万亩用于种蒜。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大蒜的重茬连作和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地板结、碱化、盐渍化加重,严重影响大蒜生长。土壤问题不仅困扰着李艳杰,也困扰着那些种了30多年蒜的“老把式”,甚至决定着金乡未来的命运。
“往年种蒜,一到浇水的时候就犯愁,因为一浇水蒜苗就容易出现*叶、早衰、死棵的现象,好的时候亩产也就两千多斤”李艳杰说。肥料越施越多,土壤越来越瘦,作物的产量徘徊不前,这些成为困扰李艳杰和当地蒜农的主要难题。
年8月,是李艳杰种蒜的第8个年头。这些年,她一直在不断尝试改进种植方式,更换不同品种的肥料,期待能提高大蒜的质量,但收效甚微。眼看又到了种植大蒜的季节,李艳杰在“老表”的推荐下,抱着试试的态度用了金正大集团最新研发的“亲土1号”产品——盛蒜一号生物能控释肥。
“这个肥料比普通的化肥价格贵些,一般老乡不愿意用,像我们年轻人会比较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李艳杰说。刚开始用亲土1号的时候,李艳杰也没期望太高,没想到一段时间后,自家的地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芽苗时就一直长势很好,蒜棵比别家的大、壮、齐,抽薹后不倒伏,也没出现*叶、早衰、烂根等情况。”
离大蒜收获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李艳杰家亲土1号示范田内的大蒜叶片颜色浓郁,没有明显的脱肥现象;抽完蒜薹之后,茎秆粗壮,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倒伏现象;现场拔出的蒜头较大,基本上都是6公分以上的大蒜头,根部健壮。
(左图为亲土1号示范田大蒜、右图为对照田大蒜)
现场来参观的蒜农纷纷竖起大拇指。一名现场种蒜的“老把式”拿着刚从李艳杰家地里挖出来的蒜颗说,“这蒜还能再长10天,长到七八公分都没问题,一斤至少比别家多卖5毛钱。”
李艳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由于今年蒜价不理想,她家地里只用了15袋“盛蒜一号”做底肥,年后抽苗也没有再追肥,就这样估计亩产还比去年要增加五六百斤,多卖一千多块钱,还不算她家的蒜卖相好能卖好价。而她每亩在肥料上多花的钱只有块。
唤醒土壤活力
亲土1号守护蒜乡良田
众所周知,大蒜是一种喜肥作物。李艳杰仅仅就用了一次底肥,就能增产这么多?这让观摩的村民非常疑惑不解。
为此,现场“坐诊”的高级农艺师芮文利帮大家解开了神奇增产背后的谜团。金乡大蒜的主要问题是土壤偏碱性不利于大蒜根系生长,连年重茬引发土壤板结,中微量元素缺乏,土传病害激增等问题,导致大蒜死苗、早衰问题严重。
亲土1号大蒜专用肥盛蒜一号依托美国富朗7大生物能技术,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丰富根际微生物、补充土壤有机质、调节作物根际土壤pH值等功效,对金乡的土壤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明显的实现改土养地,减肥增效。
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侯文通博士在现场给乡亲们做了个试验,将含有AST活土技术的亲土1号和普通肥料溶于等量的水加入土壤中。结果发现左边使用亲土1号的土壤气孔多,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利于作物根系生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以前只在央视上面看到亲土1号的广告,没想到使用效果这么好,明年我家的50亩地,准备都上亲土1号。”现场的一位种植大户说道。
据了解,亲土1号系列产品还为大蒜等众多经济作物研发了一整套土壤改良的综合解决方案。9月底10月初播种大蒜的时候,建议施用盛蒜一号生物能控释肥做底肥,后期根据大蒜养分需求配合使用亲土1号叶面肥、液体土壤调理剂、水溶肥等解决方案,使大蒜整个生长期的营养充足,还能改善土壤环境。
侯文通介绍到,如果李艳杰采用了亲土1号一整套的种蒜解决方案,增产效果和土壤改良效果会比现在更显著。
过去20年金正大集团围绕农户肥料利用率低、增肥不增产、土壤越种越薄等种植问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搭建起土肥水全系的产品矩阵,为作物提供全程营养解决方案。特别是亲土1号土壤改良系列产品,具有养地、防病、抗重茬功效,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构建作物生长与土壤健康和谐共生,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发展。
“感谢金正大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产品,不仅增产还能改善我们金乡的土壤。”李艳杰说。“金乡是大家的金乡,是祖祖辈辈的家园,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枯竭。希望亲土1号能够让中国蒜乡,重新唤醒土壤新活力,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民行列。”
目前,由金正大举办的“争亲土1号,赢百万基金”中国首届亲土状元选拔赛正在火热报名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户,通过扫描经销商